查看原文
其他

蔡军:打造新金融操作系统,赋能新时代实体经济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  蔡军


新金融操作系统是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必然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迈入新时代。我国在经济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点关注高质量发展,尤为关注民生和弱势群体,各种社会资源逐步向相关领域聚集。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中介和加速器,中国金融体系一马当先,拉开金融行业的转型大幕,进行结构性调整,不断催生金融的新形态。新时代呼唤新金融。


新金融也必然产生并服务于新时代。新金融以民生为出发点,通过市场均衡推动,使消费的动力作用于产品端的增长和升级;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新金融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金融供给服务体系。


科技是新金融的核心生产工具,发挥着驱动器的重要作用。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金融科技1.0阶段,主要特征是业务系统数字化,银行运行效率获得了极大提高;金融科技2.0阶段,主要特征是业务系统互联网化,金融业务流程和销售渠道得到升级。在此发展历程中,业务系统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虽然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但未真正实现金融业务重构和价值创新。究其原因,金融业务具有时间地域跨度大、场景庞杂、参与者众多、监管困难等特点。而当前的金融科技,还无法根本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缺乏信任导致的协作水平低;二是缺乏数字赋能导致的金融服务增值弱;三是缺乏监管导致的业务合规性存疑。因此,金融科技亟需向3.0进阶。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助力破解金融系统固有痛点,实现数据可信共享、多中心高效协同和智能监管;另一方面,金融与科技产业的市场结构、资源要素、边界进一步融合,协同加速向新金融转型。


在新金融体系中,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其内在价值尤其是与不同金融场景相结合所产生的价值会被充分挖掘;通过平台生态的生产方式,智能合理地配置金融资源,引流至民生环境的改善和弱势群体生存发展,以及未来真正需要经济资源滋润的领域;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的质量、效率也将不断提升。在各种异构的软硬件系统之上,实现数据的可信共享、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的质量提升等功能,需要一个类似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东西。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是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这些程序模块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具有足够的功能、使用方便、可扩展、安全和管理的工作环境,从而在计算机和其用户之间起到接口的作用。在“新金融”和“新技术”的双轮驱动下,新金融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新金融操作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新金融操作系统是新金融体系的使能平台,聚合连接多参与主体,以数据为重要支撑,通过网络化高效协同,赋能金融业务重构,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实现普惠金融,促进价值创新与标准重塑,支持国际金融网络广泛接入。从用户视角,新金融操作系统为用户屏蔽基础设施的异同,提供各类功能服务:便捷易用、安全可控、服务监管等;从管理视角,新金融操作系统支撑数据和业务模块等资源的安全高效、可信共享,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既支持金融领域的转型升级,又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治理等领域;从发展视角,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构建新金融操作系统,在不影响原有系统正常运行前提下,创新业务流程,研发新产品,实现数据融合和可信共享,无异于“飞行中换引擎”。


新金融操作系统是金融科技发展新阶段的产物,构建数字化业务体系、金融流程与监管规范体系,进而实现业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从这个视角,其定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中对金融科技的定位,即: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新金融操作系统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体化的运行平台。新金融操作系统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侧的一体化,即统一的技术、数据及业务能力基座;二是组织侧的一体化,即统一的数字化运营组织体系;三是客户侧的一体化,即统一的面向客户的场景运营生态。具体而言,在云化的硬件基础设施之上,使用统一的技术架构,集成开发,进行企业级建模,构建数据模型、流程模型、产品模型以及用户体验模型,提供全球一致的客户体验。


统一规范互联互通。新金融操作系统的数据规范和业务流程规范均符合监管规范,具备可信共享的技术保障能力,实现数据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可以与境外金融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支持多语言、多法人、多币种、多时区的海量金融需求。一方面,实现金融数字化,即将金融的业务逻辑以数字形态展现。另一方面,实现数字金融化,即将系统中的数据以金融的业务逻辑流动起来。


稳定安全对外赋能。新金融操作系统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基本任务,凭借领先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安全可靠稳定地服务金融服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稳定安全是金融行业的“生命线”,也是新金融操作系统的应有之义。新金融操作系统在确保业务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既能为用户各种应用程序提供支撑环境,又能向用户提供所需各种服务。


建设新金融操作系统面临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来看,已有一些银行和相关机构在新金融操作系统建设领域进行了实践,例如高盛、摩根、脸书等公司,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建设新金融操作系统,可以参考借鉴这些国外的创新案例,认清关键挑战,探索符合中国市场条件和自身发展情况的建设路线。


打破信息孤岛的挑战。现有的诸多金融平台往往采用单一系统,导致业务割裂,存在信息孤岛,难以满足所有客户和全部场景的需求。


统一数据和业务标准的挑战。纵然有些平台采用技术手段,连通了不同的业务系统,但也因标准各异等方面的限制,在用户体验、流程化和自动化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赋能实体经济的挑战。很多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从业务升级着手,往往忽略了客户视角、安全开放和生态共赢的设计理念,导致技术架构缺乏弹性、业务架构不够敏捷、安全防护能力不足,限制了平台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


建设新金融操作系统的建议

金融科技是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制高点,一些领先创新的金融机构都有思考和实践,基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建议新金融操作系统建设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领域。


赋能实体经济建设,提升国际竞争能力。金融机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新金融操作系统是金融机构的“一体两面”。应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历史趋势,把握金融本质,紧扣深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集中解决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实现普惠金融。加强政府监管,消除业务合规性存疑。具有国际视野,支持国际金融网络广泛接入,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建设发展新金融。


夯实核心技术基础,进行标准规范建设。新金融操作系统应加强核心技术突破,进行技术能力建设,包括弹性的基础设施、统一的技术架构、敏捷的业务架构、智能的数据分析、全面的安全防护等,保障我国新金融自主可控。积极加强参与金融领域以及相关科技领域的国际标准规范的制定,在技术发展水平上、数据信息标准规范、金融科技能力等方面保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保持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先进性,从而实现捍卫我国金融安全的目标。


构建生态使能平台,营造可信共享环境。新金融操作系统应明确平台生态战略,强调突出生态共赢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开放、共享、协同的发展路线,通过平台业务模式,实现数据使能、流程使能、产品使能,为新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金融科技的持续发展、不断优化、更新迭代提供充足的动力。


(栏目编辑:王伟)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 | 探索敏捷研发转型之路,从0到1打造敏捷标杆团队

■ 观点 | 四川农信数字化转型思考及实践

■ 伯乐 | “遇”见未来——农行研发中心校招线上宣讲会

■ 访谈 | 开放融合,深耕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创新——访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贺骏

■ 实战 | 打造银行数字化园区网络——华夏银行数字化园区建设实践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